中国石油石化商务网消息,8月11日,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刘硕琼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基于AnyCem系统的自动化固井技术与装备》项目,通过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现场核查。
1983年,刘硕琼从江汉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毕业,一头扎进黄土高原,投身长庆油田钻井事业。他先后从事过钻井事故复杂处理、钻井提速、井控抢险、固井完井、气体钻井、丛式井水平井钻井等技术攻关、技术管理和生产组织工作。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始终脚踏实地、面向一线,足迹踏遍鄂尔多斯盆地的沟壑荒漠。
参加工作后,刘硕琼一直在思考着应该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什么。在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这种想法愈加强烈。他的工作历程,总体分为在长庆油田和中国石油工程院两个阶段。虽然工作单位和岗位在不断变化,但刘硕琼科技创新之心未改,面向勘探开发需求的钻井提速创效之心未改,对油气钻井事业的奉献之心未改。
他先后参与指挥长庆油田第一个天然气田靖边气田的勘探开发工作,推动油井一趟钻和天然气井一趟钻提速工程,解决了长庆低压易漏地层固井质量差的难题,研发出国产第一个气密封套管TP-CQ,打成长庆油田第一口水平井、第一口天然气长水平段水平井、第一口多分支水平井、第一口天然气气体钻井、土库曼斯坦第一口盐下高含硫天然气井。这些“第一次”的生产和科技攻关实践,使他拓宽了知识,树立了信心,养成了品格,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深刻认识到工程技术的相通性,逐步成长为合格的钻井技术专家。刘硕琼先后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优秀青年企业家等个人荣誉,相关科技成果获得中国石油集团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
2008年,刘硕琼来到中国石油工程院组建固井研究所。他根据国际石油技术发展方向,结合生产现场实际,提出了具有特色的“3+2+1”固井技术发展理念,即建立固井技术“三大基础理论”,构建“两大功能型产品”,形成“一个系统”的发展理念。具体地说,就是建立固井密封完整性理论、紧密堆积理论和提高顶替效率理论;构建固井材料和固井工具两大功能型产品;形成一个自动化固井软硬件系统。
刘硕琼带领全所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逐步建立起了一流的固井人才队伍和一流的固井实验室,在水泥环密封完整性理论、颗粒结构和晶相结构设计理论、固井材料体系、自动化固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其中,高温大温差水泥、高强度低弹模韧性水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动化固井软硬件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固井研究所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基本形成了理论、材料、工具装备和软件研究以及现场技术服务等3支技术人才队伍,有着完整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产业链。
2018年,中国石油工程院为加大对页岩气开发的支持力度,任命刘硕琼为川渝页岩气技术支持领导小组组长。他来到现场,指导制定了川渝4个区块以“强化钻井参数”为核心的钻井指导意见,大力实施钻井科技示范。该区块创国内页岩气最长水平段水平井纪录、深层页岩气泸203井区四开钻井周期最短纪录,有力提升了中国石油工程院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