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石化商务网消息,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东辛作业区技术管理室主任王洪洋扎根作业一线27年,在作业施工现场,每遇到有重点工作、关键施工和新工艺施工,都能克服种种困难和技术难题,快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每年指导打捞、封堵、压裂、防砂、酸化等作业措施施工井500多口。
修井先修身,作业先做人
王洪洋一直与作业技术打交道,先后担任过技术员、队长、工程干事。他认识到,作业质量的提高,不仅靠装备的改进提升,更要靠新技术的创新支撑。带着这种责任和担当,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坚持把技术素质作为“看家本领”,努力把技术学精、本领学强。他主动向身边的同事学、向专家学、找老师傅学,遇到疑难问题,认真探讨工作原理和现场操作要领,尽快熟悉各类修井技术。为紧跟作业新工艺新技术,书店、图书室、专题网站成了他常去的地方,在汲取营养中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为处置复杂疑难作业井奠定了理论基础。盐227实施9口非常规井投产施工时,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他主动请缨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为优化作业方案设计,多次往返测井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和施工现场,向业内专家请教非常规井采油知识,对每道作业工序严格把关,细分施工质量节点,24小时驻井指导过程施工,确保每道工序均一次成功,保障了9口井的高质量顺利投产。
井深千米,负责到底
为帮助基层解决技术难题完成施工任务,王洪洋的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帮助基层解决疑难问题,做到特殊施工必到现场、复杂工序必到现场、新工艺和新技术必到现场,每年现场技术指导超过500井次。每当基层遇到打捞技术难题时,他都会主动靠上去,实地测量铅印数据,利用实物进行解剖测量,优选打捞工具,制定打捞方案,打捞成功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由于经常跑基层、去现场、抓协调,王洪洋手机话费月月超支,妻子没少埋怨,可王洪洋每次都笑着以各种理由向她解释,到后来妻子也没了脾气,反而主动询问话费够不够。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更加全身心地开展工作,尽心尽力服务基层生产。
由于东辛属地油藏已步入开发中后期,设备投产年限长,油水井作业施工复杂多变,施工难度大,作业区每天都有10余口措施井需要协调处理、解决。针对不同油水井的各类井况,王洪洋采取“一井一策”的技术策略,把准每口井的“脉搏”,多方“诊断”,精准“下药”。面对水平井原有工具打捞抓落鱼不实、成功率低的难题,他根据水平井的打捞特殊性,改变以往常规的打捞思路,经过查阅技术资料、10余次进行现场论证,研制出了四牙滑块打捞矛,经过在永12区块3口水平井的现场应用,4个牙块在四个方向抓牢落鱼,做到了打捞一次成功,实现创效11万元。
技术创新,打造特色作业品牌
如何提升专业化作业施工能力,始终是王洪洋开展技术创新的努力方向。他立足于技术体系化建设,打破基层技术各自为战的老格局,梳理不同井况的油水井封堵施工技术,提炼出“逐步打压、分层推进、带压洗井、带压候凝”的水泥封堵方法。针对水泥返高以上封堵窜槽施工,他总结实施了填砂打骨架工艺技术;针对套管变形和侧钻有问题的井,探索实施水泥不留塞的封堵技术。为有效解决老大难井封堵工艺提供了可行方案。近年来,在他组织参与的350余井次水泥封堵施工中,未发生一次工程事故,创效350余万元。
为解决封堵施工工序多、工作量大的实际问题,王洪洋提出了“党员+项目组”管理法,由党员技术骨干每人带领2-3名基层技术员,组成堵炮眼施工攻关项目组,分工合作、集思广益,经过多次实验,共同研制出“钻磨铣一体化工具”,现场施工仅需一趟管柱,就可以达到钻塞、磨铣、套铣扩眼的要求。今年以来,作业区使用钻磨铣一体化工具20余井次,减少40余趟工序,缩短占井周期20余天。在他的带领下,“党员+项目组”先后研制了活页套铣筒、多功能复合捞筒,铅模打捞矛等10余件革新工具,都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打捞施工效率。青东项目部在永8-侧斜58井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技术团队研发的封堵钻塞一体化管柱施工工艺,封堵钻塞一次成功,缩短施工时间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