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2022  国际  中国石化  石油科技  2023  中国石油  国内    中海油  陕西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路保平:我为石油狂

   日期:2020-10-12     浏览:139    评论:0    
核心提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路保平:我为石油狂

石油石化商务网消息,近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名单公布。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路保平的名字在列。这是路保平继2019 年获“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之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大奖。

 

  破解地层奥秘

 

  1982年,20岁的路保平自华东石油学院毕业,成为一名普通的普查勘探技术员。满怀为祖国献油献气激情的他看到中西方钻井技术落差巨大。

 

  “当时那种情况,我作为一名钻井科技工作者,心里非常难受,一直想着怎么样才能提高我们自己的钻井技术,赶上国外技术水平。”路保平说。

 

  上天容易入地难!要让钻头在数千米深的地下准确到达目的层谈何容易?

 

  初生牛犊不怕虎。路保平不为课本知识、传统方法和权威专家所局限,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各种因素对钻井产生的影响,发现岩石可钻性、岩石力学参数、地层压力、地层特征及潜在危险因素与钻井模型中的基础数据等对钻井效率影响最大,由此勾画出了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的设想。

 

  为验证这一发现,他来回奔波于山东德州与新疆、东海、川渝、东北之间。无论严寒酷暑,时常蹲守在钻井现场,获取第一手钻井试验资料。

 

  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终于建立了全新的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方法和基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的钻井优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描述精度,实现了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技术的新跨越。美国工程院院士Sidney Green认为该方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87年,基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方法的“优选参数钻井”技术获得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推广到地矿部所属的每一个钻井队伍,整体提高了地矿部钻井技术水平,钻井周期得以大幅度缩短。

 

  如今,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广泛应用,实现了数千米地下地层钻井地质环境因素的实时、连续、超前、准确描述,有效指导了优化钻井,提高了钻井效率,降低了钻井成本,近几年连续12次破亚洲井深纪录,实现了我国钻井技术由浅井、深井、超深井到特深井的跨越。

 

  科研的乐趣在于攀高望远。当页岩气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之时,路保平再一次走到了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的前列。

 

  他与研究团队率先建立了完整的中深层与深层页岩气工程技术链,全面支撑了我国首个百亿方大型页岩气田——涪陵气田的发现与高效建成。这一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挑战工程难关

 

  2005年7月,中国石化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合作勘探开发俄罗斯萨哈林3号区块的协议。

 

  该区块地处亚北极冷海,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至-50℃,作业环境极为恶劣,环保要求极高,面临着一系列世界级油气勘探开发难题。

 

  时任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的路保平成为这一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与陆上油气勘探开发不同,海洋油气勘探开采设备昂贵,钻井平台的租金费用每天就高达50万美元以上。

 

  “部署第一口勘探井时,俄方不相信中国石化有实力将这口井打出来,坚决要求将这口井的全部钻井施工外包给某国际油服公司,费用为1.15亿美元。”路保平回忆说,“当时我就急了。虽然中国石化仅持股22.5%,但我们的投资却占了80%。第一口井就要投入1.15亿美元,这怎么能行?”

 

  经过周密分析测算,如果这口井由中国石化自己承钻,费用只需4600万美元左右,可节省投资近7000万美元!

 

  “只要成本控制在5000万美元以内,这口井就让你们施工!”俄方松口了。

 

  顶着怀疑的目光,路保平带领项目团队迎难而上。

 

  没有施工队伍,他就联合有海洋钻井作业经验的中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等单位一起组建起了施工队伍;施工环境艰苦,一年只有夏天两三个月的窗口期能够施工,他就提前协调安排好设备,不浪费一天;俄方不允许钻井平台上一滴雨水落进海中,也不允许钻井产生的钻屑在萨哈林岛就地处理,那就采取先进的技术坚决做到。

 

  第一口井最是艰难。冷海环境未遇过,亚北极冷海组织运营没有操控过,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路保平带领团队层层梳理,步步克难,反复推演,一一建立了生产流程、操作规程,厘清了技术关键,摸清了地层特点,建立了冷海作业配套技术……

 

  当第一口井圆满完钻时,俄方代表不得不由衷叹服:“中国石化钻井技术水平‘哈拉少’!”

 

  该项目彰显了中国石化的钻井实力,为后续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路保平接到了在超深水海洋区块寻油找气的重任。凭借萨哈林冷海钻井的经验和勇于超越的勇气担当,他带领团队在西非深海完成了水深1655米的超深水海洋钻井作业,开创了我国深水钻井作业的先河,当时创下了2092米水深的中国公司深水钻井作业纪录,促进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由浅水、深水走向了超深水。

 

  一路披荆斩棘,路保平不断向工程难题发起挑战,创造了一个个石油工程传奇。

 

   青年们的导师

 

  2009年,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路保平被任命为院长,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大转折。培养青年人才成为他身份转变后的一大工作重点。

 

  “我参加工作之前怎么也想不到,刚参加工作一年就能成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所室主任王果回忆说。

 

  2011年,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安排他负责开发基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的钻井工程设计与应用软件系统。

 

  “对于青年人才,路院长主动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专家鲍洪志说,“但这个压担子并不是不断给他们加压,而是会让院里的资深专家进行指导,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王果等几位年轻项目负责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快就独当一面,参与更深层次的研究。

 

  在路保平看来,科学技术的突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工程技术的未来在于青年人才。他甘当青年们的导师,从不吝于为他们解惑。他鼓励大家多来找他探讨学术问题。当院里的青年们在研究上遇到困难时,都会得到他的悉心指导。

 

  学术无穷尽,时间却有限。路保平常告诉他们:“平时没时间,你们可以在我休息时来找我探讨问题。”渐渐的,路保平午休时散步的小公园,成为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一项项成果在这里孕育而生。

 

  言传身教,知行合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路保平带动着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青年人才一个接一个快速成才。

 

  让路保平欣慰的是,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是成立时间只有11年的年轻单位,但35岁以下的教授级研究人员已有8人之多,而具备教授级实力的研究人员更多。年轻的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已经成为中国石化培育科研人才的摇篮!

 

  技术传承的推行者

 

  科研成果在现场应用,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科研攻关的价值与使命。

 

  “路院长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传承,每年都把制定多少项技术标准、编制多少项技术操作规程等成果转化传承工作目标写入年度工作报告进行落实考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专家叶海超说。

 

  建院初期,在路保平的倡导下,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科研成果保密验收委员会”,制定了科研成果保密验收管理办法。

 

  项目研究人员出具产品设计、化学配方和软件著作权等成果,第三方进行成果核对验证,验证合格者准予验收评价,实现了科研成果管理的档案化,保障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传承。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路保平先后获发明专利23件,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主导编制国家、行业标准16项,制定操作规程28项。其中,“西南地区页岩气钻完井技术规范”和“塔北特深井钻完井关键技术标准工艺包”已成为技术作业人员的“宝典”,为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操作指南,整体提升了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水平。

 

  “当前,石油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给石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与期望。我们必须攻克卡脖子技术,补齐短板,突破制约油气高效勘探、经济开发的瓶颈技术,加速推进我国石油工程技术从‘跟随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劲高效的技术保障。”路保平认为。



石油石化商务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石油石化商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石油石化商务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中国石油石化商务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商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石油石化商务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服务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服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企业邮箱  |  平台规则  |  常见问题  |  供应商入门  |  采购入门  |  在线交易合同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